昌宁:春天是一桌诱人的“美食”
时光荏苒,不知不觉又一个春天即将从指缝中溜走。在绵绵春雨里,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悄然来到,过完这个节气,就要正式告别春的温柔进入夏的火热。
民以食为天。在中国的节气文化里,食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谷雨节令的一个主要饮食文化,叫“吃春”,因为到了谷雨前后,北方的香椿才进入最好吃的季节,新鲜的椿芽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,“雨前香椿嫩如丝”。人们把春天采摘、食用香椿说成是“吃春”。
中国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许多传统文化,大约都起源于北方,因此物候和饮食文化等习俗,也大多应了北方的节气。就像香椿,其实在昌宁这样的西南山区,一般清明节前的才是头波春芽,到谷雨节气早已是二波三波了。不过,对于爱吃香椿的人来说,整个春天里的香椿都是美味,只要看见就会忍不住想吃。
“吃春”其实不仅是吃香椿,还包括吃各种大自然馈赠的春天野菜。进入春天后,各种植物新芽吐放,各种花儿迎春而开,在带给世界生机的同时,也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野菜。生态良好、气候温润的昌宁,春天的野菜更是丰富多彩,芽、叶、茎、根、花、果样样齐全,木本草本都可入食。这个季节随便走进一户人家,如果桌上没有一两样野菜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昌宁人。
最受欢迎的树芽,除了香椿,还有树头菜。树头菜是五加科、楤木属植物楤木,芽上长满细刺,因此许多地方常称之为刺老苞、刺包头等。这种菜刚上市时,买两斤猪肉的钱还未必能买到一斤。树头茶的吃法一般就是煮、炒、拌,做起来非常简单。
还有一种树芽,昌宁人叫它大树腌菜。树很高,发出的嫩叶采摘下来后,一般用来腌制成水腌菜。等腌菜腌酸后,加入点芫荽、大蒜、酱油、辣椒、花椒等佐料,就是一道可口的美食。如果有小蜜蜂仁或大烧肉一起拌,那更是妙不可言。
昌宁春天的花,有许多都可食用,吃得最多当数白露花。盛开的白露花,是大山间河谷地带春天的一道风景,也是人们喜欢的一种美食。每年春天,许多人都会到山里“打白花”,回家经过炒、煮、腌、拌,做成一道道可口的美食。
棕花,也是昌宁人春天的花菜里的一种。在过去,蓑衣是昌宁农村人夏天的主要雨具,而制作蓑衣的主要原料就是棕,人们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棵棕树,生产棕片自给自足缝制蓑衣和床垫,还可以出售一部分棕片补贴家用,所谓“家有千棵棕,子孙不受穷”。棕花也可以被当作菜来吃,但吃的其实是尚未盛开的花蕾,被称为棕包,做法上一般用来炒肉或者煮汤,看着像花椰菜,吃起来有点微苦,却有许多人爱吃。
昌宁的春天,还有小果子可以吃。昌宁人最喜欢吃的叫山胡椒,不仅外形像胡椒,味道也像胡椒一样有些辛辣,最传统的吃法就是用酱豆或卤豆腐的汁来拌。当然,也有许多人用它来炒牛肉、炒猪肉,还可以用酱油泡起来当作咸菜慢慢吃。
高高大大的木本植物芽都能是食材,草本植物的芽更是不能幸免。许多长在山野或田边地角、沟边河畔的小草,常常是还未长大,就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。鱼腥草连芽带茎连根,常被用来凉拌,或者用来炒火腿。打苦菜的则会用来烩洋芋,也可以用来煮鸡汤,有点苦却别样可口。有点像藿香叶马鹿菜,则会用来与青蚕豆米一起煮汤。还有藿香、车前草、蒲公英、荨麻等许多草的芽叶,都会成为人们饭桌上的美食。
茶也是“吃春”的一种好食材。在昌宁,可以用最地道的农家做法,吃出茶食的原味。主食茶饭,可以用绿茶、红茶、生普、熟普几种主要茶类的汤来煮饭,最受认可的是红茶饭,既不苦涩,又有红茶特有的香。
有些人靠采野菜、种野菜实现创收,每到春天,不仅昌宁大大小小的餐馆里,都能吃到最新鲜的野菜,还有许多野菜被贩运到外地,在分享春天味道的同时,让一部分有经营头脑的人发了“野菜财”。村民禹李发家在明德村集镇旁边开起了农家乐,春天的菜品都是以野菜和土鸡、火腿、土鸡蛋等搭配,吸引了无数“吃春”者前来品尝。禹李发说:“现在的人对这种生态的食品越来越喜欢,我觉得我们经营野菜为主的农家乐,一定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上大有作为。”
